走進《獅王、女巫、魔衣櫥》的人性處境

                            蘇友瑞


  透過改編電影上映的推波助瀾,這本早在三十年前由國語日報社出版的《獅
王、女巫、魔衣櫥》(當時譯名為《魔衣櫥》)故事又再次成為流行話題。想當
年雖深深迷上這個故事,但對於故事意涵的理解卻有點模模糊糊。一個精彩萬分
的故事,往往承載著豐富的精神意涵;能感受到卻說不出來,這就喪失進一步深
入交流的機會了。於是隨著年齡增長,雖然己經遠超過允許進入納尼亞的童稚歲
月,卻深刻體會這個故事的人性處境存在著根本上的文化差異;因此,一個預備
邁向中年的成人,重新回到納尼亞的心靈世界。


  不過老實說,個人對電影改編後太過於『迪士尼化』不是很滿意;所以本文
以原著小說和電影並重,並且旁及納尼亞傳奇的完整七部童話。


一、東西文化根本的人性處境差異:

  要詳盡描述《獅王、女巫、魔衣櫥》的精神世界,就得先了解東西文化根本
的人性處境差異。


  東方文化的人性處境是『因緣論』的世界觀,發揮地最淋漓盡致的價值系統
以正信佛教為代表。它認為,原本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清淨合一最高境界,但是因
為種種不知何故的原因(無明),產生種種因果相生相傳(十二因緣論),從而
產生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一個人處在這種世界觀,如果要追求終極的真善美,
就必需回到最原始的無始無終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回歸真善美的方法,就
是積極去理解眾生的因果現象實貌,拋棄自我意識的偏執;從而阻止進一步的因
果相生,才能回歸涅槃。於是,這樣的人性處境反映在藝術人文作品中,會積極
呈現『凡事都有因果』、『看開、看透』、『回歸自然』....種種的『逍遙
意境』,因而其美感經驗會發生在呈現逍遙美感的作品片斷與結局。


  西方文化的人性處境是『始終論』的世界觀,發揮地最淋漓盡致的價值系統
以基督教為代表。它認為,世界有一個開始,而且會有一個終結;既然一切時空
都有終結,這就意謂著由始而終的經歷要進行一個意義判斷(也就是最後的審判)
。於是了解始終變得不重要,由始而終的種種經歷才是生命真善美的重大追尋。
一個人處在這種世界觀,如果要追求終極的真善美,就必需讓個人的生命歷程成
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如此的最後審判才會有意義。走向這種真善美的方法,就是
積極去參與現實世界的種種生活事物,從而發揮個人的獨特性,才能彰顯個人獨
特靈魂的精彩。於是,這樣的人性處境反映在藝文作品中,會積極呈現『凡事都
需要體驗』、『堅持、非如此不可』、『走入現實社會』....種種的『拯救
意境』,因而其美感經驗會發生在描述拯救過程的豐富故事。


  例如《魔戒》,習於逍遙處境的我們,很容易遵循『因緣論』的世界觀去強
加解釋『為什麼危險萬分的魔戒是由弱小無能的哈比人承擔?』,當然可以獲得
蠻有道理的『因為哈比人弱小,所以持有魔戒為惡的能力也變小。』看法。但是
這樣的因緣論世界觀,無法滿足我們心中期待的『魔戒』英雄;我們會期待看到
佛羅多如何自我修行勝過魔戒,但無論電影或原著小說都明白表示佛羅多完全無
法勝過魔戒;於是我們明顯無法深入理解這個角色的深刻意涵,因而普遍沒有人
喜歡這個角色──喜歡咕嚕的人反而多很多。
(註:關於欣賞《魔戒》的拯救意境,請參考:『魔戒與舒伯特的 D.950 彌撒曲』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lord/lordmov2.htm。)


  要強調的是,這種人性處境的價值判斷,往往與個人信仰內容或宗教教義不
見得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存在深受東方文化影響下的基督徒,表現出非常標準
的逍遙意境之追尋;也容易看到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佛教徒(例如出家的西方
人),表現出連東方基督徒都比不上的拯救意境;所以這種『逍遙意境』或『拯
救意境』並不是什麼是非對錯的答案,只是描述一種人生態度具體存在的現象而
己。這種逍遙意境與拯救意境的根本差異,往往決定了很多東西藝文作品欣賞角
度的重大差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tuf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