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二)
        走進《獅王、女巫、魔衣櫥》的人性處境


三、代表西方『拯救意境』的《獅王、女巫、魔衣櫥》:

  《獅王、女巫、魔衣櫥》與《魔戒》一樣都是老少閒宜的精彩故事,但是它
們都是承載豐富精神意涵的偉大藝術作品。很多人都能認識其中的人性處境,只
是說不出來,理由僅僅是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進行『拯救意境』的多元價值省思
,這是很可惜的。


  始終論的人性處境重視真實生活的體驗,讓人生不斷尋求一次又一的經歷與
冒險。這些經歷與冒險的結果不見得都是喜劇收場,《魔戒》中的老洛汗王希優
頓就是最好的典範。這個角色在電影中的改編有點難以掌握原著中的面貌,所以
我透過原著描述他。希優頓曾經老朽過,但是並不像電影中那麼誇張地直接被壞
巫師薩魯曼佔據身心;從原著來說,是因為他己經戎馬半生終於讓國家獲得和平
後,就失去冒險經歷的雄心,導致寧可相信佞臣巧言,才會腐化到六親不認。當
升級成白巫師的甘道夫去見希優頓時,不過是把巧言制服罷了,再來他只有告訴
希優頓『重新拿你的劍,就可以獲得力量!』;這個意思就是說,希優頓之前的
腐化,就只是缺乏投注熱情燃燒的目標而己。


  重生的希優頓有沒有得到生活的平安?沒有,他選擇一條重新燃燒生命的道
路,直接導致他戰死沙場。就因緣論而言這真是不懂趨吉避禍的執迷不悟,或者
是為了照亮別人自我犧牲的道德聖人。但是就始終論而言卻是『砍倒敵方黑蛇大
將而志得意滿,在生命最光輝的一刻猝死。』,也就是說,他經歷了一生最精彩
的生命歷程,完成他的使命,讓生命之始與生命之終記上獨特的經驗,這是遠比
自己是否道德聖潔或趨吉避禍更高的人生意義。所以在《魔戒》原著中充滿了哀
傷與犧牲,托爾金不會誇示『站在善良一面邊就可以永保平安』這種媚俗的喜劇
,很容易導致因緣論世界觀的讀者難以分享這種重視生命歷程的藝術感動;雖然
人人都受感動而喜歡欣賞,但往往說不出來為什麼感動。


  《獅王、女巫、魔衣櫥》同樣是表現人性處境的『拯救意境』之電影,一開
始,露西走進衣櫥,便出現明顯的『始終論』人性處境。


  就始終論的世界觀而言,每個人的意義在於他多彩多姿的經歷,這必定產生
『偏好冒險』(偏好改革)的人格特質。相對的,因緣論既然以消除因果為要務
,能減少是非的『偏好保守』人格特質自然被高舉。露西第一次走進納尼亞,明
明衣櫥出口仍大開,她卻大膽地走進森林中;遇到人羊雖然嚇了一大跳,但隨即
主動進行接觸寒喧;後來知道人羊被捉走了,立刻想到的是不顧一切冒險找方法
救人。這種『偏好冒險』的人性觀與我們社會習慣的自掃門前雪式『偏好保守』
實在相差甚大,甚至到了隱藏身份安全無虞的網路社會仍然如此,可見基本人性
觀有多大的差異了。


  愛德蒙一開始雖以反派登場,但原著或電影皆詳細描述他走進白女巫皇座的
過程,那絕不像是被下迷藥的呆子能做出來的。他得克服忘了穿大衣的刺骨寒冷
、克服看到巨大石像的恐懼感,甚至看到血口大開的惡狼也不會嚇昏。這說明白
女巫的土耳其糖不是單純的迷藥:它更適切的寓意是,給愛德蒙錯誤的努力目標
,讓他經歷人生時走向錯誤目標。所以用歌德《浮士德》中一句:『人在努力時
,總不免有迷誤。』來看待更是恰當。


  彼得成為王中之王的歷程更是明顯:他本來只是一個青少年,但是承受聖誕
老人的寶劍盾牌後,他必需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成為王中之王。這種自我超越如果
發生在東方藝文作品,一定描寫成彼得努力進行自我能力提升的修行;但是無論
原著或電影都掌握了始終論的特性:彼得成為王中之王的經歷,不是靠自己努力
的修行,而是莫名奇妙地跌了一跤來殺死惡狼。換句話說,他不是擁有成為王中
之王的才能而被獅王選中,而是他被獅王選中後才培養出成為王中之王的經歷。
同樣的,他與女巫的大決戰也無法靠自己得勝,只能奮力盡責,仰賴選中他的主
宰給予冥冥之中的幫助。這跟《魔戒》中佛羅多不是因為有能力抵抗魔戒才被選
中,而是被選中後才經驗魔戒重擔是一樣的人性處境取向。


  這種始終論的特性,相信有一個主宰決定了世界之始的目的與世界之終的審
判,並相信人類總是在被選中的處境中不斷冒險經歷成長,那他們必定相信存在
一個主宰能主動幫助經驗人生的每一個人;否則,一個人任意冒險,會是多危險
的事!如何保證露西亂闖納尼亞不會被害?如何保證愛德蒙的迷誤不會永遠沈淪
?如何保證彼得不至死於惡狼之口?這就是獅王亞斯蘭的重要喻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tufh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